海外
我们先讲海外,因为明年海外的不确定性比国内更多,特朗普2.0可能有难以预见的影响。
大选前,我们写了一篇报告,题为《美国反对美国》,很多人问为什么起这个标题,我说既是致敬,也是callback。因为大选就是美国反对美国。
今天站在任何一个视角上,都很难窥探到美国经济的全貌。对美国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数据是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些硬数据都不错。但是软数据却折射出分裂和对立:既有高端消费和商务出行的稳健增长,又有“一元店Dollar General”的业绩暴雷;既有高过疫情前水平的车贷与信用卡违约率,又有见底企稳的地产销售和稳步增长的房价水平;既有制造业的持续低迷,又有服务业的高景气延续。
从贸易摩擦的结果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是对东盟、墨西哥出口上升;份额下滑的主要都是消费品,提升的主要是中间品和资本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期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完全消耗系数)不降反升。贸易摩擦倒逼了国内产业升级,扩大了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所以不用过度担忧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长期影响。
第三,地缘政治的压力可能小一点。特朗普秉承孤立主义、美国利益优先、削弱盟友体系,同时也愿意停止俄乌战争,有利于改善中国和美国盟友(欧洲、日本、韩国)的贸易紧张关系。从特朗普第一任期来看,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0.3%,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6.3%,A股仅在2018年因贸易摩擦和去库存带来了持续下跌,其余时间均有上涨。所以,特朗普对A股的影响是“精神”压力大,“肉体”伤害小。
对中国而言,应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会做两个准备。一个是持久战,储备更多的政策以应对风险,比如地方政府化债防风险,贸易摩擦对等反制以战促和,保证自身不要出现问题。另一个是运动战,做动态博弈的准备,根据外部变化后发制人,在美国普遍加征关税的同时,对美国盟友降低关税,用出海的成本下降应对产业链重构的成本上升,用自主可控应对供应链卡脖子,用单边开放应对单方面加税,用更大的制造业网络效应应对更大的外部冲击。
一个国家变强的标志之一是企业走出去,开始是出口后来是出海,开始是货物出去,后来就是人出去、理念出去、管理出去、组织架构出去,最终这些企业配置全球的资源,成为国际化的公司。中国,向内是做减法,往外是做加法,企业出海就是做加法。
国内
如何定义当前的中国经济?大部分现象只是“表”,内里是转型。转型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本质是和过去靠规模扩张、债务驱动、不断做大体量的时代告别。
当前的经济增长是切实存在的。近三年,房地产每年输出10个百分点左右的投资下降,20个百分点左右的销售下降,土地出让金持续大幅下降,但结果是经济增速每年都很稳定的保持在4%-5%之间。有增量经济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增量就是制造业效率提升带动出口、拉动出海,大量的制造业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给了不靠金融杠杆、不靠债务驱动、不靠透支未来收入的产业和劳动者。
转型过程中,不同个体、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转型成本的分摊是不均匀的。有人做减法、有人做加法,有的行业已经完成了转型,有的行业才刚刚开始转型。做半导体、AI、汽车产业链的行业,这些年受益于经济转型的红利,可能感受会更好一些,但地产、金融等行业的体感可能更痛苦。转型的感受差异也表现在消费分化。
这个转型要持续多久?我们需要一个标尺,这个标尺在我看来就是房地产。地产是当前真正意义上还在做减法的,而且对消费、财政、投资和公共支出造成影响,也拖累了上下游产业链。地产什么时候见底,转型什么时候基本完成。
第一个指标是租金回报率。房地产的投机属性消失,但投资属性不会消失。很多人说投资和投机没区别,还是有区别的。部分二线城市住宅的租金回报率已经到了3%以上,超过了过去一年30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上限。如果买房子租出去能有3%的收益,还是能稳定高于理财收益率的。把房地产当成投资品来看,租金回报率超过30年国债收益率是一个国际通行的经验,估值才算比较稳定。我们还差一点,但也不远,目前百城平均租金回报率2.3%,一线城市平均1.7%。
第二个指标是二手房成交占比。截至2022年末,我国存量住房面积约为313亿平方米,住房空置率约为15%。房价上涨的时候房东更倾向于持房待涨,房价预期一旦反转就开始挂牌出售,二手房形成了对新房的挤出,这导致新房销量的底部无法估计,因为空置的库存和房东的预期是难以计算的。但房地产市场进入稳态以后,会以二手房成交为主,新房主要来自存量房的折旧更新和追求更高品质的改善性需求。(详见《分析地产问题的三个视角》,2024.7.8)
地产下行对地产政府的影响可能更大。毕竟居民存款远大于房贷规模,还可以提前还贷,但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刚性财政支出(占可用财力的八成左右 )很难压降,风险的积聚带来了政策的转折。
926政治局会议、1012财政部新闻发布会、1108人大常委会,都指向防范地方财政风险。926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1012财政部新闻发布会说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债务风险隐患”、“局部地区三保压力增大 ”这三个财政风险。1108人大常委会推出“12万亿化债”为地方政府松绑。目的是让地方政府能够轻车上路,这个路不是重回债务扩张投资加杠杆的老路,而是让地方政府加速转型。
只靠化债解决不了财政缺口,最终一定要改革。改革方案三中全会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六个字“钱变多、事变少”。有能力的多赚钱,没能力的少花钱。“钱变多”,就是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培育税源,调整税种;“事变少”,核心是改革考核机制,重塑央地关系。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非常重要,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要素市场化、统一大市场,提高效率,引导要素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这次三中全会中土地制度有很深刻的变化,提出了“地随人走”的构想,人去哪儿、地去哪儿,而不是人跟着地跑,“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哪里留住了更多的人,哪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就变多,哪里的人流出了,建设用地指标返耕,资源分配发生的变化。
二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地随人走”了,人也需要自由流动。最近广州放开了落户限制,做了一个尝试,无论学历高低,买了房交了税就可以落户获得公共服务 。对地方政府而言,聚集了人口,就聚集了土地资源;吸引了人,就吸引了企业和税收;有了税收,才有能力提供更多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进而聚集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税收,从而形成新的财政循环。
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转变。《决定》明确提到“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用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方式推动市场竞争“反内卷”的转型,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以后地方的发展会多元化,比的是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GDP”依然重要,但是增加了隐性债务清零、债务防风险、三保支出、公平竞争、绿水青山这些约束。
“改革”也推动了A股的质变。7月下旬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人民币汇率由贬转升,一系列货币、财政、地产、化债政策相继出台,才有了A股的反转。对于明年A股来说,这是不会改变的底层逻辑。(详见《反转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
风险提示
海外
我们先讲海外,因为明年海外的不确定性比国内更多,特朗普2.0可能有难以预见的影响。
大选前,我们写了一篇报告,题为《美国反对美国》,很多人问为什么起这个标题,我说既是致敬,也是callback。因为大选就是美国反对美国。
今天站在任何一个视角上,都很难窥探到美国经济的全貌。对美国经济而言,最重要的数据是就业、收入、消费、服务业,这些硬数据都不错。但是软数据却折射出分裂和对立:既有高端消费和商务出行的稳健增长,又有“一元店Dollar General”的业绩暴雷;既有高过疫情前水平的车贷与信用卡违约率,又有见底企稳的地产销售和稳步增长的房价水平;既有制造业的持续低迷,又有服务业的高景气延续。
从贸易摩擦的结果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下降,但是对东盟、墨西哥出口上升;份额下滑的主要都是消费品,提升的主要是中间品和资本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期美国对中国商品的(直接和间接)依赖程度(完全消耗系数)不降反升。贸易摩擦倒逼了国内产业升级,扩大了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所以不用过度担忧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带来的长期影响。
第三,地缘政治的压力可能小一点。特朗普秉承孤立主义、美国利益优先、削弱盟友体系,同时也愿意停止俄乌战争,有利于改善中国和美国盟友(欧洲、日本、韩国)的贸易紧张关系。从特朗普第一任期来看,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0.3%,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6.3%,A股仅在2018年因贸易摩擦和去库存带来了持续下跌,其余时间均有上涨。所以,特朗普对A股的影响是“精神”压力大,“肉体”伤害小。
对中国而言,应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可能会做两个准备。一个是持久战,储备更多的政策以应对风险,比如地方政府化债防风险,贸易摩擦对等反制以战促和,保证自身不要出现问题。另一个是运动战,做动态博弈的准备,根据外部变化后发制人,在美国普遍加征关税的同时,对美国盟友降低关税,用出海的成本下降应对产业链重构的成本上升,用自主可控应对供应链卡脖子,用单边开放应对单方面加税,用更大的制造业网络效应应对更大的外部冲击。
一个国家变强的标志之一是企业走出去,开始是出口后来是出海,开始是货物出去,后来就是人出去、理念出去、管理出去、组织架构出去,最终这些企业配置全球的资源,成为国际化的公司。中国,向内是做减法,往外是做加法,企业出海就是做加法。
国内
如何定义当前的中国经济?大部分现象只是“表”,内里是转型。转型体现在不同的方面,但本质是和过去靠规模扩张、债务驱动、不断做大体量的时代告别。
当前的经济增长是切实存在的。近三年,房地产每年输出10个百分点左右的投资下降,20个百分点左右的销售下降,土地出让金持续大幅下降,但结果是经济增速每年都很稳定的保持在4%-5%之间。有增量经济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增量就是制造业效率提升带动出口、拉动出海,大量的制造业附加值和利润分配给了不靠金融杠杆、不靠债务驱动、不靠透支未来收入的产业和劳动者。
转型过程中,不同个体、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转型成本的分摊是不均匀的。有人做减法、有人做加法,有的行业已经完成了转型,有的行业才刚刚开始转型。做半导体、AI、汽车产业链的行业,这些年受益于经济转型的红利,可能感受会更好一些,但地产、金融等行业的体感可能更痛苦。转型的感受差异也表现在消费分化。
这个转型要持续多久?我们需要一个标尺,这个标尺在我看来就是房地产。地产是当前真正意义上还在做减法的,而且对消费、财政、投资和公共支出造成影响,也拖累了上下游产业链。地产什么时候见底,转型什么时候基本完成。
第一个指标是租金回报率。房地产的投机属性消失,但投资属性不会消失。很多人说投资和投机没区别,还是有区别的。部分二线城市住宅的租金回报率已经到了3%以上,超过了过去一年30年国债收益率的波动上限。如果买房子租出去能有3%的收益,还是能稳定高于理财收益率的。把房地产当成投资品来看,租金回报率超过30年国债收益率是一个国际通行的经验,估值才算比较稳定。我们还差一点,但也不远,目前百城平均租金回报率2.3%,一线城市平均1.7%。
第二个指标是二手房成交占比。截至2022年末,我国存量住房面积约为313亿平方米,住房空置率约为15%。房价上涨的时候房东更倾向于持房待涨,房价预期一旦反转就开始挂牌出售,二手房形成了对新房的挤出,这导致新房销量的底部无法估计,因为空置的库存和房东的预期是难以计算的。但房地产市场进入稳态以后,会以二手房成交为主,新房主要来自存量房的折旧更新和追求更高品质的改善性需求。(详见《分析地产问题的三个视角》,2024.7.8)
地产下行对地产政府的影响可能更大。毕竟居民存款远大于房贷规模,还可以提前还贷,但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刚性财政支出(占可用财力的八成左右 )很难压降,风险的积聚带来了政策的转折。
926政治局会议、1012财政部新闻发布会、1108人大常委会,都指向防范地方财政风险。926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1012财政部新闻发布会说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债务风险隐患”、“局部地区三保压力增大 ”这三个财政风险。1108人大常委会推出“12万亿化债”为地方政府松绑。目的是让地方政府能够轻车上路,这个路不是重回债务扩张投资加杠杆的老路,而是让地方政府加速转型。
只靠化债解决不了财政缺口,最终一定要改革。改革方案三中全会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就是六个字“钱变多、事变少”。有能力的多赚钱,没能力的少花钱。“钱变多”,就是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培育税源,调整税种;“事变少”,核心是改革考核机制,重塑央地关系。
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非常重要,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要素市场化、统一大市场,提高效率,引导要素由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这次三中全会中土地制度有很深刻的变化,提出了“地随人走”的构想,人去哪儿、地去哪儿,而不是人跟着地跑,“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哪里留住了更多的人,哪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就变多,哪里的人流出了,建设用地指标返耕,资源分配发生的变化。
二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地随人走”了,人也需要自由流动。最近广州放开了落户限制,做了一个尝试,无论学历高低,买了房交了税就可以落户获得公共服务 。对地方政府而言,聚集了人口,就聚集了土地资源;吸引了人,就吸引了企业和税收;有了税收,才有能力提供更多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进而聚集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税收,从而形成新的财政循环。
三是地方政府考核机制的转变。《决定》明确提到“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用调整地方政府激励方式推动市场竞争“反内卷”的转型,打造公平的营商环境。以后地方的发展会多元化,比的是营商环境和公共服务,“GDP”依然重要,但是增加了隐性债务清零、债务防风险、三保支出、公平竞争、绿水青山这些约束。
“改革”也推动了A股的质变。7月下旬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人民币汇率由贬转升,一系列货币、财政、地产、化债政策相继出台,才有了A股的反转。对于明年A股来说,这是不会改变的底层逻辑。(详见《反转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
风险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