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学长 | 2023 年债市展望之经济与节奏
来源 : 天风证券投教基地
浏览数 :1941
2022-12-21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隋修平 (联系人)

摘 要

 

2023年债市表现如何?市场交易会逐步从预期转向现实,也就是逐步开始兑现政策预期。在兑现过程中,经济回升斜率和节奏较为关键。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我们认为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经济总体仍处于库存周期修复或者弱修复的阶段,债市风险之一在于超预期强修复,明确逐季回升,全年GDP增速站上5%。债市风险之二在于复苏趋势,虽然全年经济可能略低于5%,但是如果回升趋势已成,则要提防政策组合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流动性。

 

站着目前的位置,市场关注一月能否开门红?我们估计2023和2022会有较大区别,政策不会毕其功于一役,预计会匀速发力,自上而下考虑,债市上半年不排除继续承压。当然因为疫情、微观预期和信心很难一蹴而就,自下而上有可能有交易机会,但总体预计只能浅尝辄止。第一个时间窗口可先布局一季度,疫情是主要因素,二季度逻辑上还是要审慎。

 

如何看待2023年债市?经济增长的基础展望是复苏,复苏的强弱和节奏决定了债市压力和节奏。

 

宏观图景依旧是 “经济三重压力 政策稳增长”的组合,升温的稳增长诉求能否化解三重压力?明年经济的弹性和节奏会如何?

 

展望明年经济之前,我们先找准今年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

 

1. 2022:政策发力靠前,经济前高后低

 

2022年经济走势一波三折。观察数据,其中工增是生产端主要支撑;对于需求侧,出口、基建和制造业是支撑,地产和消费是拖累。

 

疫情以及地产困境是三重压力的主要来源。疫情反复直接冲击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挫、信心低迷;伴生的是地产困境不断加深,造成社会信用局部收缩,微观主体扩张动能持续走低,实际GDP增速与年初目标相去甚远。

 

出口节奏也与经济走势息息相关。四月经济失速下行,但出口维持韧性,4月出口增速依旧维持正增长、5月大幅反弹,助力经济复苏;7月以后,出口增速逐渐下行,对经济的支撑走弱;10月出口增速转入负增长,开始拖累经济复苏进程,这也是四季度经济下行的原因之一。

 

经济周期向下,政策行为是基本面托底的主要来源,工增、基建、制造业投资有清晰体现。经济与政策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组合,既然微观主体加杠杆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只有政府加杠杆才有可能驱动经济复苏。

如何把握政策的主线?

 

首先,疫情大背景下,把握政策变化节奏。前期我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基本原则,四季度开始防疫相关举措不断优化。

 

4月16日工信部率先发布指引、引导工业企业复工复产;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明确要求“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等,“央行23条”中要求做好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支持。

 

4月末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稳控安全生产形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5月底“国务院33条”发布,作出保供保链专项部署,安排了7项政策支持。

 

11月11日国务院下发疫情防控20条,12月7日下发疫情防控新10条,与此同时,各地方成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力求全国统筹一盘棋。

 

其次,信用支持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第一,年初财政货币靠前发力,尤其是财政资金投放明显加快,开门红取得一定成效。
 
财政角度,从安排2022年地方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报送、到专项债发行、再到各地方投资计划部署和披露,均比过去几年前置;货币角度,2021年12月央行提前降准、调降LPR,1月再度调降MLF和LPR,靠前发力稳增长(团队前期报告《两会前瞻,有哪些需要关注的细节?》,20220220)。数据角度,工增、投资和消费均有明显改善。
 
第二,5月以后经济修复节奏也与政策资金落实进度密切相关。
 
今年5月以来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经济也开始渐进修复,但到7月修复进程中断,8-10月再度开始弱复苏。
 
观察资金节奏,虽然5-6月有诸多政策出台,例如要求专项债于6月底发完、8月底落地,6月初增设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6月底增设3000亿元专项金融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主要在于6月上量,7月几乎无安排,第一批专项金融债于8月底才投放完毕,7月下达资金和形成实物工作量都相对有限。
 
第三,进入8月,政策狠抓落实,前期信用支持开始加速落地
 
7月28日政治局会议以后,特别是8月降息和8月16日召开主要经济大省座谈会后,地方能动性明显提高;前期的政策资金加速落地,同时追加新政策工具,8月国常会要求增加3000亿元以上专项金融工具和5000亿元新增专项债,9月增设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9-11月PSL连续大幅回升,支持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稳定高速增长。
 

 

2. 2023 年经济增长怎么看?

 

即将进入 2023 年,三重压力仍在,明年政策脉络依旧是关键。 

 

2.1. 2023 年政策诉求如何?

202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发布,我们在团队前期报告(《降息周期可能在2023年结束》,20221217)中已有详细分析。
 
具体来看,全篇报告始终围绕经济这一重心,多次提及大力提振预期和信心,改六稳、六保为三稳,拼经济、稳增长,重心突出明确。
 
我们对2023年经济目标和经济结果的基本判断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立足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期目标。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如何实现5%的增速?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1998年、2008年分别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冲击,外需明显收缩,党中央相继提出扩内需战略纲要,稳定经济增长。正如5月12日韩文秀所言,“我国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该出手时就出手”,其经验就来源于上述历史阶段。
 
2023年政策从微观入手,注重预期提振,以扩内需为主要抓手。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信心、预期的重要性,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扩内需。
 
进一步来看,随防疫政策动态优化,会议在扩大内需的总基调下进一步突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2.2. 2023 年经济修复斜率怎么看?
首先明确,政策发力节奏上相比2022较为匀速。
 
明年经济增长决定分项在于政策引导的需求端。
 
从生产端来看,举国体制下,我国工业生产(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动能明显较强,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保供保链政策延续发力,与2021年下半年“缺芯”问题影响汽车生产相类似的事件发生概率不大。
 
但持续高增长的工增仍要有稳定的需求与之匹配,否则工增带动下的GDP回升也仅仅是短期冲量行为,例如今年6月工增冲量、7月明显下滑,以及11月出口、地产、消费大幅回落下工增亦难有起色(当然,11月疫情对产业链和生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从需求端来看,此前我们团队已经针对地产投资(《2023年债市展望之地产怎么看?》,20221214)和出口(《2023年债市展望之出口怎么看?》,20221125)增速做出相应判断。
 
我们预计明年出口增速大概率回落,大逻辑在于全球经济增速回落,且外需结构变化对我国出口也难言利好。数理测算,如果明年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0%左右;如果明年发达经济体能够避免衰退,我国出口增速也可能将降至-5.72%。节奏上来看,明年出口同比拐点可能在三季度,转正需要四季度。

我们预计明年地产投资大概率从“探底”转向“筑底”,逻辑在于销售回升的斜率有限,对比2014-2015、当前刚需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数理测算,中性预期下,2023年地产投资增速约-9.6%,累计同比节奏前低后高,但总体形态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底部。

地产筑底、出口下行,关键就落在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消费。 
 

2.2.1.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能否保持高增长?

从政策诉求来看,基建是明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一方面,政府加杠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本就以扩大基建投资为主。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可以提振市场信心。因此,“扩内需纲要”中大篇幅谈及基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有相应表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外需急剧收缩,党中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连续下调基准利率等,稳定了经济增长。
 
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使经济迅速触底反弹。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
 
——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稳预期要稳经济、稳产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物流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宁吉喆接受记者采访谈如何稳预期
 
当然,市场核心关注在于,今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财政压力已经较大;基于目前情况预测,明年土地出让收入可能边际回升、但依然是负增长。那么基建资金从哪来?
 
首先,明年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我们预计赤字率提高到3-3.2%,专项债发行额度可能达到4万亿,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也有望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增效”,与去年定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相比,力度上明显不同。
 
其次,表外工具大概率追加。未来政策性银行专项金融工具重要性有望继续凸显,PSL和商业银行贷款也大概率做好配套支持,或将起到弥补预算内资金不足、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
 
我们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增速约11.7%,基数影响下,节奏先上后下。

 

从原有逻辑出发,明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大概率低于今年。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属于衍生需求,无论是库存周期,还是工业企业利润,都与地产和出口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企业预期未呈现好转迹象。
 

但好的一面在于,明年一季度内疫情可能开始逐步好转,补偿性消费可能对制造业投资有一定支撑。明年二季度消费走势可能独立于基本面,这是疫情节奏导致的,且历史上并没有相似阶段可以参考,其效果可能会对制造业有一定提振作用。
 
此外,地产和出口可能展现一定阶段性修复,有望提振制造业投资。
 
从政策诉求出发,未来制造业投资是政策重点支持方向。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下,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技术改造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可能对制造业投资有一定支撑。
 
“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整体来看,我们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约7.9%,相比2022年小幅下滑。
 

 
2.2.2.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能否大幅反弹?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未来消费走势明显较乐观,“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未来消费寄予厚望。
 
但市场关注在于,第一,防疫政策优化后,感染新冠人数上升会不会持续压制消费?第二,居民收入下滑、信心低迷,消费能力和意愿均受影响,尤其是地产低景气度也会拖累后周期消费,消费能快速复苏吗?
 
观察海外消费走势,首先,由于奥密克戎病毒重症率较低、患者恢复较快,长期压制消费的可能性较低。后疫情时代,海外国家消费都有快速上行阶段,一方面有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还有补偿性消费和政策刺激等因素在起作用;在此期间,各国新增确诊都有阶段性爆发,但对消费的脉冲较小。

另一方面,明年消费走势受基数效应影响较大,短期刺激政策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当然,中期内,消费增速中枢仍然要回归基本面整体走势,也即稳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是重中之重。消费本身是慢变量、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决定因素在于居民收入、财富效应和预期,上述因素基本与经济增长一致。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消费的优先位置,我们认为其背后意图也是通过扩大投资等方式提升经济景气度,激发微观主体动能和信心。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预计2023年消费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受基数影响、同比读数波动较大。
 
节奏上,我们预计明年初消费相对底部出现。短期内高发疫情可能还是会影响生产生活、压制消费复苏,因此还需要等待疫情拐点出现。
 

 
2.2.3. 预计 2023 年 GDP 同比 4.5%,基本面状况在筑底中逐步改善 
综合来看,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
 
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3. 小结

 

 

2023年债市表现如何?市场交易会逐步从预期转向现实,也就是逐步开始兑现政策预期。在兑现过程中,经济回升斜率和节奏较为关键。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我们认为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经济总体仍处于库存周期修复或者弱修复的阶段,债市风险之一在于超预期强修复,明确逐季回升,全年GDP增速站上5%。债市风险之二在于复苏趋势,虽然全年经济可能略低于5%,但是如果回升趋势已成,则要提防政策组合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流动性。
 
站着目前的位置,市场关注一月能否开门红?我们估计2023和2022会有较大区别,政策不会毕其功于一役,预计会匀速发力,自上而下考虑,债市上半年不排除继续承压。当然因为疫情、微观预期和信心很难一蹴而就,自下而上有可能有交易机会,但总体预计只能浅尝辄止。第一个时间窗口可先布局一季度,疫情是主要因素,二季度逻辑上还是要审慎。

 

风 险 提 示

 

数据测算误差,货币政策大幅收紧,财政加码不及预期

 

- END -

 

免责声明:

本栏目刊载的内容来源于下述研究报告,相关内容仅供天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且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研报的法律声明、评级说明、风险提示等信息,请务必查阅报告原文。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投教基地力求本栏目刊载的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证券研究报告:《2023 年债市展望之经济与节奏》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

 

 
 

 

 

 

 

 

 

 

 

文章讨论
0条评论
天风学长 | 2023 年债市展望之经济与节奏
来源: 天风证券投教基地
浏览数:1941
2022-12-21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隋修平 (联系人)

摘 要

 

2023年债市表现如何?市场交易会逐步从预期转向现实,也就是逐步开始兑现政策预期。在兑现过程中,经济回升斜率和节奏较为关键。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我们认为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经济总体仍处于库存周期修复或者弱修复的阶段,债市风险之一在于超预期强修复,明确逐季回升,全年GDP增速站上5%。债市风险之二在于复苏趋势,虽然全年经济可能略低于5%,但是如果回升趋势已成,则要提防政策组合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流动性。

 

站着目前的位置,市场关注一月能否开门红?我们估计2023和2022会有较大区别,政策不会毕其功于一役,预计会匀速发力,自上而下考虑,债市上半年不排除继续承压。当然因为疫情、微观预期和信心很难一蹴而就,自下而上有可能有交易机会,但总体预计只能浅尝辄止。第一个时间窗口可先布局一季度,疫情是主要因素,二季度逻辑上还是要审慎。

 

如何看待2023年债市?经济增长的基础展望是复苏,复苏的强弱和节奏决定了债市压力和节奏。

 

宏观图景依旧是 “经济三重压力 政策稳增长”的组合,升温的稳增长诉求能否化解三重压力?明年经济的弹性和节奏会如何?

 

展望明年经济之前,我们先找准今年经济复苏的核心动力。

 

1. 2022:政策发力靠前,经济前高后低

 

2022年经济走势一波三折。观察数据,其中工增是生产端主要支撑;对于需求侧,出口、基建和制造业是支撑,地产和消费是拖累。

 

疫情以及地产困境是三重压力的主要来源。疫情反复直接冲击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导致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挫、信心低迷;伴生的是地产困境不断加深,造成社会信用局部收缩,微观主体扩张动能持续走低,实际GDP增速与年初目标相去甚远。

 

出口节奏也与经济走势息息相关。四月经济失速下行,但出口维持韧性,4月出口增速依旧维持正增长、5月大幅反弹,助力经济复苏;7月以后,出口增速逐渐下行,对经济的支撑走弱;10月出口增速转入负增长,开始拖累经济复苏进程,这也是四季度经济下行的原因之一。

 

经济周期向下,政策行为是基本面托底的主要来源,工增、基建、制造业投资有清晰体现。经济与政策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组合,既然微观主体加杠杆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只有政府加杠杆才有可能驱动经济复苏。

如何把握政策的主线?

 

首先,疫情大背景下,把握政策变化节奏。前期我国始终坚持“动态清零”基本原则,四季度开始防疫相关举措不断优化。

 

4月16日工信部率先发布指引、引导工业企业复工复产;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明确要求“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等,“央行23条”中要求做好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支持。

 

4月末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稳控安全生产形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5月底“国务院33条”发布,作出保供保链专项部署,安排了7项政策支持。

 

11月11日国务院下发疫情防控20条,12月7日下发疫情防控新10条,与此同时,各地方成立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力求全国统筹一盘棋。

 

其次,信用支持是政策落实的关键。
 
第一,年初财政货币靠前发力,尤其是财政资金投放明显加快,开门红取得一定成效。
 
财政角度,从安排2022年地方专项债项目资金需求报送、到专项债发行、再到各地方投资计划部署和披露,均比过去几年前置;货币角度,2021年12月央行提前降准、调降LPR,1月再度调降MLF和LPR,靠前发力稳增长(团队前期报告《两会前瞻,有哪些需要关注的细节?》,20220220)。数据角度,工增、投资和消费均有明显改善。
 
第二,5月以后经济修复节奏也与政策资金落实进度密切相关。
 
今年5月以来疫情形势逐渐好转,经济也开始渐进修复,但到7月修复进程中断,8-10月再度开始弱复苏。
 
观察资金节奏,虽然5-6月有诸多政策出台,例如要求专项债于6月底发完、8月底落地,6月初增设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贷款、6月底增设3000亿元专项金融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落实主要在于6月上量,7月几乎无安排,第一批专项金融债于8月底才投放完毕,7月下达资金和形成实物工作量都相对有限。
 
第三,进入8月,政策狠抓落实,前期信用支持开始加速落地
 
7月28日政治局会议以后,特别是8月降息和8月16日召开主要经济大省座谈会后,地方能动性明显提高;前期的政策资金加速落地,同时追加新政策工具,8月国常会要求增加3000亿元以上专项金融工具和5000亿元新增专项债,9月增设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9-11月PSL连续大幅回升,支持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稳定高速增长。
 

 

2. 2023 年经济增长怎么看?

 

即将进入 2023 年,三重压力仍在,明年政策脉络依旧是关键。 

 

2.1. 2023 年政策诉求如何?

202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发布,我们在团队前期报告(《降息周期可能在2023年结束》,20221217)中已有详细分析。
 
具体来看,全篇报告始终围绕经济这一重心,多次提及大力提振预期和信心,改六稳、六保为三稳,拼经济、稳增长,重心突出明确。
 
我们对2023年经济目标和经济结果的基本判断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立足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期目标。我们预计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如何实现5%的增速?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有效途径。1998年、2008年分别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冲击,外需明显收缩,党中央相继提出扩内需战略纲要,稳定经济增长。正如5月12日韩文秀所言,“我国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该出手时就出手”,其经验就来源于上述历史阶段。
 
2023年政策从微观入手,注重预期提振,以扩内需为主要抓手。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信心、预期的重要性,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扩内需。
 
进一步来看,随防疫政策动态优化,会议在扩大内需的总基调下进一步突出消费和投资的作用。
 
2.2. 2023 年经济修复斜率怎么看?
首先明确,政策发力节奏上相比2022较为匀速。
 
明年经济增长决定分项在于政策引导的需求端。
 
从生产端来看,举国体制下,我国工业生产(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动能明显较强,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保供保链政策延续发力,与2021年下半年“缺芯”问题影响汽车生产相类似的事件发生概率不大。
 
但持续高增长的工增仍要有稳定的需求与之匹配,否则工增带动下的GDP回升也仅仅是短期冲量行为,例如今年6月工增冲量、7月明显下滑,以及11月出口、地产、消费大幅回落下工增亦难有起色(当然,11月疫情对产业链和生产的影响也不能忽略)。
 
从需求端来看,此前我们团队已经针对地产投资(《2023年债市展望之地产怎么看?》,20221214)和出口(《2023年债市展望之出口怎么看?》,20221125)增速做出相应判断。
 
我们预计明年出口增速大概率回落,大逻辑在于全球经济增速回落,且外需结构变化对我国出口也难言利好。数理测算,如果明年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增速可能降至-10%左右;如果明年发达经济体能够避免衰退,我国出口增速也可能将降至-5.72%。节奏上来看,明年出口同比拐点可能在三季度,转正需要四季度。

我们预计明年地产投资大概率从“探底”转向“筑底”,逻辑在于销售回升的斜率有限,对比2014-2015、当前刚需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数理测算,中性预期下,2023年地产投资增速约-9.6%,累计同比节奏前低后高,但总体形态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底部。

地产筑底、出口下行,关键就落在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消费。 
 

2.2.1. 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能否保持高增长?

从政策诉求来看,基建是明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一方面,政府加杠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本就以扩大基建投资为主。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可以提振市场信心。因此,“扩内需纲要”中大篇幅谈及基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有相应表述。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外需急剧收缩,党中央提出“立足扩大国内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连续下调基准利率等,稳定了经济增长。
 
2008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出台以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计划稳定了市场预期,使经济迅速触底反弹。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工程,积极稳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
 
——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稳预期要稳经济、稳产业······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市政、交通、物流等补短板项目建设。”
 
——宁吉喆接受记者采访谈如何稳预期
 
当然,市场核心关注在于,今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滑,地方财政压力已经较大;基于目前情况预测,明年土地出让收入可能边际回升、但依然是负增长。那么基建资金从哪来?
 
首先,明年财政政策可能更加积极,我们预计赤字率提高到3-3.2%,专项债发行额度可能达到4万亿,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也有望增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增效”,与去年定调“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相比,力度上明显不同。
 
其次,表外工具大概率追加。未来政策性银行专项金融工具重要性有望继续凸显,PSL和商业银行贷款也大概率做好配套支持,或将起到弥补预算内资金不足、扩大有效投资的作用。
 
我们预计明年基建投资增速约11.7%,基数影响下,节奏先上后下。

 

从原有逻辑出发,明年制造业投资增速大概率低于今年。一方面,制造业投资属于衍生需求,无论是库存周期,还是工业企业利润,都与地产和出口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企业预期未呈现好转迹象。
 

但好的一面在于,明年一季度内疫情可能开始逐步好转,补偿性消费可能对制造业投资有一定支撑。明年二季度消费走势可能独立于基本面,这是疫情节奏导致的,且历史上并没有相似阶段可以参考,其效果可能会对制造业有一定提振作用。
 
此外,地产和出口可能展现一定阶段性修复,有望提振制造业投资。
 
从政策诉求出发,未来制造业投资是政策重点支持方向。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下,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技术改造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可能对制造业投资有一定支撑。
 
“加大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投资力度,扩大先进制造领域投资,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企业应用创新技术和产品实施技术改造。”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整体来看,我们预计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约7.9%,相比2022年小幅下滑。
 

 
2.2.2. 防疫政策优化,消费能否大幅反弹?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未来消费走势明显较乐观,“疫情防控更加精准后消费动能可能快速释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未来消费寄予厚望。
 
但市场关注在于,第一,防疫政策优化后,感染新冠人数上升会不会持续压制消费?第二,居民收入下滑、信心低迷,消费能力和意愿均受影响,尤其是地产低景气度也会拖累后周期消费,消费能快速复苏吗?
 
观察海外消费走势,首先,由于奥密克戎病毒重症率较低、患者恢复较快,长期压制消费的可能性较低。后疫情时代,海外国家消费都有快速上行阶段,一方面有基数效应影响,另一方面还有补偿性消费和政策刺激等因素在起作用;在此期间,各国新增确诊都有阶段性爆发,但对消费的脉冲较小。

另一方面,明年消费走势受基数效应影响较大,短期刺激政策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当然,中期内,消费增速中枢仍然要回归基本面整体走势,也即稳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是重中之重。消费本身是慢变量、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决定因素在于居民收入、财富效应和预期,上述因素基本与经济增长一致。
 
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消费的优先位置,我们认为其背后意图也是通过扩大投资等方式提升经济景气度,激发微观主体动能和信心。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预计2023年消费增速有望达到7%左右,受基数影响、同比读数波动较大。
 
节奏上,我们预计明年初消费相对底部出现。短期内高发疫情可能还是会影响生产生活、压制消费复苏,因此还需要等待疫情拐点出现。
 

 
2.2.3. 预计 2023 年 GDP 同比 4.5%,基本面状况在筑底中逐步改善 
综合来看,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
 
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3. 小结

 

 

2023年债市表现如何?市场交易会逐步从预期转向现实,也就是逐步开始兑现政策预期。在兑现过程中,经济回升斜率和节奏较为关键。
 
基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我们认为明年GDP增速目标大概率在5%以上。
 
在政策引领下,明年可能是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开始;但是,微观主体资产负债表依然压力重重,收入和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明年经济大概率修复、但实际斜率可能存在反复,或略低于目标预期。我们认为明年GDP同比约4.5%,基数影响下波动较大。
 
经济总体仍处于库存周期修复或者弱修复的阶段,债市风险之一在于超预期强修复,明确逐季回升,全年GDP增速站上5%。债市风险之二在于复苏趋势,虽然全年经济可能略低于5%,但是如果回升趋势已成,则要提防政策组合的变化,特别是货币政策和流动性。
 
站着目前的位置,市场关注一月能否开门红?我们估计2023和2022会有较大区别,政策不会毕其功于一役,预计会匀速发力,自上而下考虑,债市上半年不排除继续承压。当然因为疫情、微观预期和信心很难一蹴而就,自下而上有可能有交易机会,但总体预计只能浅尝辄止。第一个时间窗口可先布局一季度,疫情是主要因素,二季度逻辑上还是要审慎。

 

风 险 提 示

 

数据测算误差,货币政策大幅收紧,财政加码不及预期

 

- END -

 

免责声明:

本栏目刊载的内容来源于下述研究报告,相关内容仅供天风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且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研报的法律声明、评级说明、风险提示等信息,请务必查阅报告原文。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投教基地力求本栏目刊载的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或可能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证券研究报告:《2023 年债市展望之经济与节奏》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

 

 
 

 

 

 

 

 

 

 

 

我要
建议
回到
顶部

我要建议

我们期待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关注您的反馈,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1. 您参与证券投资的经验是
2. 您对天风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的整体满意度是
3. 你对天风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的其它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