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市场交易重心切换
来源 : 天风证券投教基地
浏览数 :1773
2022-02-14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隋修平(联系人)

摘要:

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同比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2021年12月30日央行公告中,易纲行长明确提到“三个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是关键。

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一方面,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另一方面,2015年利率走势有所差异,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最终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更要观察进一步效果,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很难短期内再度交易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最后,未来怎么看?

政策利率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结合2020年以来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上下20BP区间波动,对应在2.65-3.05%的区间内。

短期市场走势可以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更进一步需要观察宽信用效果(PMI),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1月社融信贷数据落地,信贷开门红基本落地,如何看待数据?利率交易如何定价?后续市场交易重心如何切换?我们在此进行一一解答。

1月社融信贷数据怎么看

(1)社融开门红达成,总量超预期
1月社融61700亿元,同比多增9816亿元;社融同比增速10.50%,较上月上行0.2个百分点。
分项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42000亿元,同比多增381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28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80亿元,同比少减162亿元;未贴现票据增加4731亿元,同比少增171亿元;企业债券增加5799亿元,同比多增188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加6026亿元,同比多增3589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三项合计增加4479亿元,同比多增328亿元。
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各分项数据同比均有上行(多增或少减),主要拉动项是人民币贷款、地方专项债和企业债券。
(2)信贷总量超预期,结构不够理想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9800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1.50%,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分贷款类别来看,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006亿元,同比少增2272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7424亿元,同比少增2024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增加10100亿元,同比多增4345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21000亿元,同比多增6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88亿元,同比多增3193亿元;非银贷款减少1417亿元,同比少减575亿元。
1月新增信贷同比下降,主要源于去年同期高基数,整体来看信贷数据总量仍然超预期。
从结构上看,1月新增信贷同比最大的拉动项还是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
1月虽然有央行票据新规落地,叠加下旬票据利率整体高于2021年下半年水平,但票据同比依然多增,票据冲量行为仍在继续。
地产引致的居民信贷是最大拖累,企业中长期考虑到2021年基数较高,量能上还算不弱,行业分布预计制造业和基建是主要拉动,总体上信贷新增结构不够理想。
(3)广义货币扩张体现政策重心,M1走势表明微观动能继续下降
1月M2同比增速9.80%,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1.9%,较上月大幅下行5.4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同比增速9.20%,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300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
分存款类别来看,住户存款增加54100亿元,同比多增393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00亿元,同比多减23484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849亿元,同比少增5851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836亿元,同比多减716亿元。
M1大幅下滑一方面源于去年同期高基数,当另一方面也体现初企业经营活动低迷的现实,微观动能继续下降,这与PMI数据基本吻合。
广义货币体现宽货币,狭义货币是微观现状两者分化是目前阶段总量与结构、宏观与微观偏差的结果。
总体来看,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市场交易重心如何转变

2.1.政策诉求与宽信用
在团队前期报告(《不论降息与否,需要关注交易重心切换》,20220116)中,我们提示需要关注央行关键信号。何谓关键信号?
2019年1月8日、2021年1月9日,易纲行长发布采访稿,阐释货币政策开年重点工作,这就是开年关键信号。
对于今年而言,关键信号在2021年12月30日,央行网站刊登:“稳”字上下功夫,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围绕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货币政策如何在“稳”字上下功夫?明年将推出哪些有利于市场主体的金融政策?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易纲行长明确2022年,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具体通过“三个稳”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服务实体的能力,宽信用信号明确,利率随即开始向上反转。
但后续信贷投放传言和预期反复摇摆,市场预期转弱以及央行调降政策利率,引导债市利率开始下行。在实体表现和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市场质疑宽信用进程,十年国债利率一度到达2.67%低位。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1月18日央行新闻发布会[2]上,孙国峰司长对于降准降息有清晰解读,落脚点在于激发信贷需求,多发债,通过社融,最终落在宽信用上。
“此次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LPR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回溯2019年以来开年央行政策诉求,直接决定了后续信用进展。因此对于宽信用行为我们还是要相信央行,不对政策做简单否定交易。
2.2.宽信用,利率怎么看?
回到当前,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社融回升,利率会如何?
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公布时点,直观来看,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进一步观察,2015年利率走势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的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要观察进一步的效果,如果我们反复考量2012、2015和2019年上半年的利率走势,就会得出这一结论,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能否进一步交易央行再度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未来怎么看?
第一,政策利率引领作用不能忽视。
市场利率由什么决定?央行在多个场合进行阐释,要关注央行利率调控信号,我们认为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
“发挥利率引导作用。通过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引导作用,加强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有效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与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共同形成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传达了央行利率调控的信号。并且MLF在期限上与LPR匹配,适合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即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价格的重要参考。在MLF利率的基础上,报价行可根据自身资金成本等因素加点报价。实际上,LPR与MLF利率的点差不完全固定,体现了报价行报价的市场化特征。同业存单、回购和拆借等银行之间融资工具的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看,大体也是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的。”
——《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逐步建立MLF常态化操作机制,每月月中开展一次MLF操作,通过以相对固定的时间和频率开展操作,提高操作的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向市场连续释放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引导中期市场利率。”
——2021年9月30日易纲《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结合2020年以来的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20BP的区间波动,对应大概在2.65-3.05的区间内。
第二,社融见底回升后,10年国债利率反弹的幅度如何?会延续多久?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第三,关注宽信用行为,更要注重效果。
宽信用进程(社融)已经开始,宽信用效果(PMI)尚未得到验证,后续债市怎么看?
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例如2月8日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两集中管理、2月10日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放松[6]等。
这个时候,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小结

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同比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2021年12月30日央行公告中,易纲行长明确提到“三个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是关键。
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一方面,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另一方面,2015年利率走势有所差异,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最终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更要观察进一步效果,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很难短期内再度交易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最后,未来怎么看?
政策利率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结合2020年以来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上下20BP区间波动,对应在2.65-3.05的区间内。
短期市场走势可以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更进一步需要观察宽信用效果(PMI),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收紧,疫情超预期反复,地产失速下行






文章讨论
0条评论
关注市场交易重心切换
来源: 天风证券投教基地
浏览数:1773
2022-02-14

【天风研究·固收】 孙彬彬/隋修平(联系人)

摘要:

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同比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2021年12月30日央行公告中,易纲行长明确提到“三个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是关键。

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一方面,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另一方面,2015年利率走势有所差异,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最终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更要观察进一步效果,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很难短期内再度交易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最后,未来怎么看?

政策利率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结合2020年以来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上下20BP区间波动,对应在2.65-3.05%的区间内。

短期市场走势可以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更进一步需要观察宽信用效果(PMI),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1月社融信贷数据落地,信贷开门红基本落地,如何看待数据?利率交易如何定价?后续市场交易重心如何切换?我们在此进行一一解答。

1月社融信贷数据怎么看

(1)社融开门红达成,总量超预期
1月社融61700亿元,同比多增9816亿元;社融同比增速10.50%,较上月上行0.2个百分点。
分项来看,人民币贷款增加42000亿元,同比多增381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428亿元,同比多增337亿元;信托贷款减少680亿元,同比少减162亿元;未贴现票据增加4731亿元,同比少增171亿元;企业债券增加5799亿元,同比多增188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加6026亿元,同比多增3589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票据三项合计增加4479亿元,同比多增328亿元。
1月新增社融同比多增,各分项数据同比均有上行(多增或少减),主要拉动项是人民币贷款、地方专项债和企业债券。
(2)信贷总量超预期,结构不够理想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9800亿元,同比多增40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11.50%,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分贷款类别来看,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006亿元,同比少增2272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7424亿元,同比少增2024亿元;企业短期贷款增加10100亿元,同比多增4345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21000亿元,同比多增60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788亿元,同比多增3193亿元;非银贷款减少1417亿元,同比少减575亿元。
1月新增信贷同比下降,主要源于去年同期高基数,整体来看信贷数据总量仍然超预期。
从结构上看,1月新增信贷同比最大的拉动项还是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
1月虽然有央行票据新规落地,叠加下旬票据利率整体高于2021年下半年水平,但票据同比依然多增,票据冲量行为仍在继续。
地产引致的居民信贷是最大拖累,企业中长期考虑到2021年基数较高,量能上还算不弱,行业分布预计制造业和基建是主要拉动,总体上信贷新增结构不够理想。
(3)广义货币扩张体现政策重心,M1走势表明微观动能继续下降
1月M2同比增速9.80%,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1.9%,较上月大幅下行5.4个百分点。各项存款同比增速9.20%,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300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
分存款类别来看,住户存款增加54100亿元,同比多增393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00亿元,同比多减23484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849亿元,同比少增5851亿元;非银存款减少1836亿元,同比多减716亿元。
M1大幅下滑一方面源于去年同期高基数,当另一方面也体现初企业经营活动低迷的现实,微观动能继续下降,这与PMI数据基本吻合。
广义货币体现宽货币,狭义货币是微观现状两者分化是目前阶段总量与结构、宏观与微观偏差的结果。
总体来看,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市场交易重心如何转变

2.1.政策诉求与宽信用
在团队前期报告(《不论降息与否,需要关注交易重心切换》,20220116)中,我们提示需要关注央行关键信号。何谓关键信号?
2019年1月8日、2021年1月9日,易纲行长发布采访稿,阐释货币政策开年重点工作,这就是开年关键信号。
对于今年而言,关键信号在2021年12月30日,央行网站刊登:“稳”字上下功夫,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
围绕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货币政策如何在“稳”字上下功夫?明年将推出哪些有利于市场主体的金融政策?如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易纲行长明确2022年,人民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具体通过“三个稳”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增强服务实体的能力,宽信用信号明确,利率随即开始向上反转。
但后续信贷投放传言和预期反复摇摆,市场预期转弱以及央行调降政策利率,引导债市利率开始下行。在实体表现和信贷需求偏弱的情况下,市场质疑宽信用进程,十年国债利率一度到达2.67%低位。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1月18日央行新闻发布会[2]上,孙国峰司长对于降准降息有清晰解读,落脚点在于激发信贷需求,多发债,通过社融,最终落在宽信用上。
“此次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通过LPR传导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促进债券利率下行,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支持国债和地方债发行,稳定经济大盘,保持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回溯2019年以来开年央行政策诉求,直接决定了后续信用进展。因此对于宽信用行为我们还是要相信央行,不对政策做简单否定交易。
2.2.宽信用,利率怎么看?
回到当前,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社融回升,利率会如何?
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公布时点,直观来看,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进一步观察,2015年利率走势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的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要观察进一步的效果,如果我们反复考量2012、2015和2019年上半年的利率走势,就会得出这一结论,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能否进一步交易央行再度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未来怎么看?
第一,政策利率引领作用不能忽视。
市场利率由什么决定?央行在多个场合进行阐释,要关注央行利率调控信号,我们认为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
“发挥利率引导作用。通过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引导作用,加强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有效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MLF利率作为中期政策利率,与作为短期政策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共同形成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传达了央行利率调控的信号。并且MLF在期限上与LPR匹配,适合作为银行贷款定价,即银行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融资价格的重要参考。在MLF利率的基础上,报价行可根据自身资金成本等因素加点报价。实际上,LPR与MLF利率的点差不完全固定,体现了报价行报价的市场化特征。同业存单、回购和拆借等银行之间融资工具的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定的短期波动。但从中长期看,大体也是围绕央行政策利率波动的。”
——《2021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逐步建立MLF常态化操作机制,每月月中开展一次MLF操作,通过以相对固定的时间和频率开展操作,提高操作的透明度、规则性和可预期性,向市场连续释放中期政策利率信号,引导中期市场利率。”
——2021年9月30日易纲《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结合2020年以来的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20BP的区间波动,对应大概在2.65-3.05的区间内。
第二,社融见底回升后,10年国债利率反弹的幅度如何?会延续多久?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第三,关注宽信用行为,更要注重效果。
宽信用进程(社融)已经开始,宽信用效果(PMI)尚未得到验证,后续债市怎么看?
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例如2月8日保障性租赁住房贷款不纳入两集中管理、2月10日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放松[6]等。
这个时候,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小结

怎么评估1月金融数据?
第一关注总量,总量比结构更为重要,没有总量谈何结构,总量是政策态度与意志的结果。1月社融的关键衡量水平是12月,同比高于12月就是宽信用有初步效果。
第二关注结构,结构说明目前的问题和政策导向,其一,政策发力稳增长与开门红;其二,新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构成结构困扰;其三,政策挤牙膏和不走老路并存。
我们再次强调宽信用进程看什么?还是看央行,强调有为政府积极的一面。
2021年12月30日央行公告中,易纲行长明确提到“三个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金融结构稳步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这是关键。
社融连续三个月回升,1月开门红宽信用初步达成,市场该如何交易定价?
首先,观察国债利率走势与社融数据,社融见底回升,国债利率并不一定即刻跟随上升。对比过去十年中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可知走势仍有差异。
一方面,利率走势与社融回升斜率有较大的关系,2012与2019斜率相对较陡,2015年斜率较为平缓。
另一方面,2015年利率走势有所差异,背后原因在于,宽信用进程虽然持续推进,但最终效果不佳。我们可以简单认为社融体现宽信用行为,而PMI体现宽信用效果。
所以在社融见底后,既要观察行为持续推进的斜率,更要观察进一步效果,当然在1月确认社融开门红后,短期内,即2月-3月利率震荡上行的概率较高。
其次,市场很难短期内再度交易降息。
历史上央行在春节后再度降息的情况并不多见,2015年最值得关注,2015年2月降息的核心因素在于1月PMI和社融信贷数据均表现不佳,同时原油大跌叠加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带来通胀下行和实际利率上行。当前社融数据已经取得初步进展,PPI仍在高位,叠加外围限制,央行短期内再度降息的可能性较低。
最后,未来怎么看?
政策利率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10年国债利率中枢还是要参考1年期MLF ,短期内不会再次降息的情况下,这一中枢水平为2.85%,结合2020年以来利率走势,我们认为十年国债围绕1年MLF按照上下20BP区间波动,对应在2.65-3.05的区间内。
短期市场走势可以参考2012年和2019年。
2012年7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对应3.25%,随后国债利率开始反弹,第一个阶段性顶在8月8日,对应国债利率3.35%,利率上行约10bp,持续约1个月时间。
2019年1月10日社融确认见底回升,10年国债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对应3.07%,后续阶段性顶对应3月5日国债利率3.21%,利率上行约14bp,持续约1个半月。
更进一步需要观察宽信用效果(PMI),2月PMI成为关键。
1月信贷结构和微观数据显示经济动能还是偏弱,市场仍然会存在诸多质疑。参考历史,市场会根据数据推进,逐步确认结果和利率形态。
目前观察,总体政策宽松还是挤牙膏式,经济仍然面临较多结构性问题,但政策毕竟在逐步推进。站在年初时点,还是要对宽信用和开门红作合理定价,如果2022总体还是震荡市,那么利率第一阶段低点已现,我们建议市场不轻易对政策进行否定性交易。
1月PMI和信贷相继落地之下,下一个关键点在于2月PMI和3月开工数据。在数据落地验证以前,市场仍然要适度防御,合理切换交易重心。
当然,在此期间,资金面、供给压力和外围等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一季度利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央行超预期收紧,疫情超预期反复,地产失速下行






我要
建议
回到
顶部

我要建议

我们期待您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关注您的反馈,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1. 您参与证券投资的经验是
2. 您对天风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的整体满意度是
3. 你对天风证券投资者教育基地的其它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