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过去3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中间虽有调整,但利率下行、一揽子化债政策等,为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利差压缩提供了坚定的支撑。2022年,从资产荒到负反馈;2023年,化债政策下持续下行;2024年,化债延续下行,政策博弈推动调整。 在资产荒和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普遍采用拉长久期和信用下沉的策略来增厚收益。2024年6月,3年以上非金信用债的成交占比首次超过1年内。AA(2)等级在城投债的成交占比从2022年初7%上升至30%附近,机构信用下沉的策略同质化严重。 与此同时,二永债的成交额在不断上升,在信用债中的成交占比已从2023年低位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以史为鉴,今年的信用债或还将沿着既有的趋势、遵循相似的节奏发展。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发展超预期,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数据统计或有遗漏。 报告目录 过去3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中间虽有调整,但利率下行、一揽子化债政策等,为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利差压缩提供了坚定的支撑。回顾过去3年,信用债收益率、利差主导因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机构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2年初,信用债震荡开局。3月理财产品大量破净,引发债市出现一定调整。2022年3月末,有4043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跌破1,显著高于过往破净的均值水平,叠加季末银行有回表压力,当月下降接近1万亿,信用利差明显抬升,在国债利率未明显调整的时候,3~4月利差上行15bp。
为什么调整多在三四季度?
机构行为如何演变?
成交量
从机构角度:
1、基金
同时期下,基金偏好通过二永债来拉长久期,对长期限二永债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非金信用债。
由于负债端相对不稳定,基金在债市调整时的净买入规模往往也出现较大波动,比如2022年11-12月、2024年8-10月,对非金信用债分别净买入-1369.09亿元和-2191.09亿元。而在10月后的修复行情中,基金选择首先买回1-3年期品种,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近三年新高,一定程度反映出基金对拉长久期来增厚收益更加迫切。
2、保险
从月度交易情况来看,保险在多数时间对非金信用债均为净买入。在信用债收益率上行时,保险常常逆市增配,比如2022年11-12月、2024年8-10月。但利率债的供给冲击会影响保险对信用债的二级交易,比如2023年9-12月利率债发行规模骤增,分流了部分信用债配置需求,保险明显减持非金信用债。
分期限来看,2022年~2023年8月,保险主要增持1年内短期限非金信用债,2023年9月后,保险明显减少了短期限非金信用债的配置力量,转而增持中长期限。以10年期以上的超长期非金信用债为例,2024年3月后,超长期信用债的发行放量,保险对超长期非金信用债有大幅增持,且在收益率调整时仍在逆市买入,主要得益于保险的负债端较为稳定。但同期,保险为适应新记账准则,对超长期的二永债在不断减持。
3、理财
理财的负债端较短,流动性要求高,是1年内的超短期品种的主要交易机构。
理财在2022年底的赎回潮中大幅抛售二永债,赎回潮余波之下,理财为求净值稳定,2023年对1年以上的信用债持续净卖出。2024年理财为增厚收益选择拉长二永债久期,对二永债的净买入规模持续增加。
此外,由于银行资金回表、到期赎回等因素,理财往往在年末减少对信用债的买入力度。
4、其他产品类
我们在2024年12月17日《如何看待理财估值问题?》中分析过其他产品类受银行理财影响较高。
从买入期限来看,其他产品类对1年以上期限的信用债净流入在明显增加,并选择通过二永债来拉长久期,对二永债“卖短买长”。理财或将对净值影响较大的中长期债券通过信托通道购买。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超预期,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数据统计或有遗漏。
END
证券研究报告:《债市历史启示录--2022~2024 信用债复盘》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12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
摘 要 过去3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中间虽有调整,但利率下行、一揽子化债政策等,为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利差压缩提供了坚定的支撑。2022年,从资产荒到负反馈;2023年,化债政策下持续下行;2024年,化债延续下行,政策博弈推动调整。 在资产荒和低利率环境下,机构普遍采用拉长久期和信用下沉的策略来增厚收益。2024年6月,3年以上非金信用债的成交占比首次超过1年内。AA(2)等级在城投债的成交占比从2022年初7%上升至30%附近,机构信用下沉的策略同质化严重。 与此同时,二永债的成交额在不断上升,在信用债中的成交占比已从2023年低位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以史为鉴,今年的信用债或还将沿着既有的趋势、遵循相似的节奏发展。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发展超预期,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数据统计或有遗漏。 报告目录 过去3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中间虽有调整,但利率下行、一揽子化债政策等,为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利差压缩提供了坚定的支撑。回顾过去3年,信用债收益率、利差主导因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机构行为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2年初,信用债震荡开局。3月理财产品大量破净,引发债市出现一定调整。2022年3月末,有4043款理财产品单位净值跌破1,显著高于过往破净的均值水平,叠加季末银行有回表压力,当月下降接近1万亿,信用利差明显抬升,在国债利率未明显调整的时候,3~4月利差上行15bp。
为什么调整多在三四季度?
机构行为如何演变?
成交量
从机构角度:
1、基金
同时期下,基金偏好通过二永债来拉长久期,对长期限二永债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非金信用债。
由于负债端相对不稳定,基金在债市调整时的净买入规模往往也出现较大波动,比如2022年11-12月、2024年8-10月,对非金信用债分别净买入-1369.09亿元和-2191.09亿元。而在10月后的修复行情中,基金选择首先买回1-3年期品种,累计净买入规模达到近三年新高,一定程度反映出基金对拉长久期来增厚收益更加迫切。
2、保险
从月度交易情况来看,保险在多数时间对非金信用债均为净买入。在信用债收益率上行时,保险常常逆市增配,比如2022年11-12月、2024年8-10月。但利率债的供给冲击会影响保险对信用债的二级交易,比如2023年9-12月利率债发行规模骤增,分流了部分信用债配置需求,保险明显减持非金信用债。
分期限来看,2022年~2023年8月,保险主要增持1年内短期限非金信用债,2023年9月后,保险明显减少了短期限非金信用债的配置力量,转而增持中长期限。以10年期以上的超长期非金信用债为例,2024年3月后,超长期信用债的发行放量,保险对超长期非金信用债有大幅增持,且在收益率调整时仍在逆市买入,主要得益于保险的负债端较为稳定。但同期,保险为适应新记账准则,对超长期的二永债在不断减持。
3、理财
理财的负债端较短,流动性要求高,是1年内的超短期品种的主要交易机构。
理财在2022年底的赎回潮中大幅抛售二永债,赎回潮余波之下,理财为求净值稳定,2023年对1年以上的信用债持续净卖出。2024年理财为增厚收益选择拉长二永债久期,对二永债的净买入规模持续增加。
此外,由于银行资金回表、到期赎回等因素,理财往往在年末减少对信用债的买入力度。
4、其他产品类
我们在2024年12月17日《如何看待理财估值问题?》中分析过其他产品类受银行理财影响较高。
从买入期限来看,其他产品类对1年以上期限的信用债净流入在明显增加,并选择通过二永债来拉长久期,对二永债“卖短买长”。理财或将对净值影响较大的中长期债券通过信托通道购买。
风险提示
宏观经济发展超预期,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数据统计或有遗漏。
END
证券研究报告:《债市历史启示录--2022~2024 信用债复盘》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2月12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孙彬彬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0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