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相关投保刊物的作用,交流共享行业投教投保工作特色做法和工作经验,为行业投教投保工作提供支持借鉴,推动加快形成投资者保护共识和工作合力,上交所投资者服务部组织编写了《投资者保护动态》(以下简称《动态》),供大家参考。本期,小编邀请大家阅读第1期《动态》中“专题研究”栏目中的第3篇内容,快来了解一下!
专题研究
调查研究
全国大学生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报告
现代经济生活日益复杂。掌握一定的财经知识和理财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人生观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步入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为全面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情况,为持续推进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优化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金融知识等服务,我们制作专题问卷,就在校大学生基本情况、财富观念、金融知识、风险意识和防范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各会员单位和本所合作高校等渠道投放,截至目前,共回收47478份有效问卷,覆盖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所高校。
一、基本情况
(一)四分之三以上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8-22岁
参加此次问卷的在校学生中,有超过四分之三(76.6%)的学生年龄为18-22岁,占比最高;另有15.5%为22-25岁,超过30岁的占比1%。
(二)九成以上为大学本科生/专科生
在学历上,91.25%的问卷由大学本科或专科生填写完成;另外,7.8%为研究生完成,包括6.8%的硕士研究生和1%的博士研究生。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占比合计超过六成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在本次问卷调查中,60.5%的问卷由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此外,工学和力学专业的学生各占9.7%和4.5%。
(四)半数以上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为1000-2000元
在可供支配的财产方面,56%的学生反馈,每月为1000-2000元,占比最高;此外,每月生活费用在500-1000元和2000-3000元的学生分别有20.7%和14.6%。另有2.5%的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不足500元。
图1 大学生月度生活费分布
(五)近七成大学生曾通过打工或其他兼职获得收入
大学生的财富观念和金融知识一定程度上与其可支配的财产和获得收入的经历相关。调查中,关于获得收入的方式,有68.1%的学生反馈,曾通过打工或者其他兼职获得收入;部分学生为非脱产在职学习,因此,有14.9%通过工资薪酬等获得收入;通过参与相关研究课题经费或劳务费获得收入的学生占比为13.2%。进一步分析显示,70.07%的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曾有过打工或其他兼职的经历,高于非经管专业学生近5%;另一方面,在曾通过打工或其他兼职获取收入的同学中,有62.27%为经济管理专业。
图2 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收入的经历分布
二、关于财富观念
(一)八成学生认同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问卷显示,80%的同学认为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近四分之三的同学认可金融素养关系未来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质量或幸福指数。此外,认可金融素养是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要素和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市场安全和稳定的比例各为71%和61.5%。值得注意的是,在校期间曾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入的同学中,对金融素养在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未来生活质量和作为社会生存发展必备要素等方面重要意义的认同比例均占八成多,且最认可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相对更认可金融素养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占比都超过六成。
图3 大学生对金融素养意义的认可
(二)四分之三以上同学认为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
在认可金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超过半数(51.9%)的同学认同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才能更好工作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财富的渴望,其中,经济管理专业同学占比超过六成;有八成以上同学曾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入的相关经历。二是大学生普遍(76.4%)认为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其中,无通过相关方式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认可比例高于有相关经历同学6.2%;在曾有相关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中,四分之三以上认可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三是66.8%的同学认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无相关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对此的认可比例高于有相关收入经历同学5.9%。
图4 大学生关于财富的看法
此外,月度生活费不足500元的同学相对更认同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才是成功的标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同学生相对更认可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和更能得到社会尊重。在这两项排名居前7位的分别是贵州、海南、内蒙古、广西、黑龙江、新疆和宁夏的高校学生。
(三)家庭成员是大学生财富观念的主要来源
随着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金融素养在近年为各方关注。关于财富观念,72.95%的同学反馈来源于父母等家庭成员,占比最高。此外,学校老师、同学或朋友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群,对其财富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占比分别为44.5%和43.6%。在信息传媒方面,报刊或书籍、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以及短视频、两微等新媒体都是大学生获取财富相关看法的重要来源,占比各为44.4%、41.4%和33.8%。另有近四成(39.5%)的同学反馈其对财富的看法来自于全职或兼职的工作实践。
图5 大学生财富观念的来源分布
(四)七成以上同学认为应保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习惯
在消费习惯上,73.7%的同学反馈,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半以上的同学有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记账的习惯;月度生活费不足500元的同学中,51.3%的会制定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由于缺乏充足的收入来源,39%的同学在消费时会把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此外,有9.9%的同学会经常使用信用卡消费,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此倾向更明显。另一方面,在有制定支出计划、记账、量入为出等消费习惯的同学中,经济管理专业同学占比均超过六成,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同学。
(五)超过七成的同学有储蓄习惯
73%的同学反馈会定期或者根据支出计划将剩余生活费用或者其他收入余额储蓄。另有21.5%的同学反馈,由于无结余资金而不储蓄。5.6%的同学因不愿在消费时受节制而不储蓄。
(六)近六成同学有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
根据问卷,五分之四的同学反馈曾有相关投资经历。其中,59.1%的同学反馈有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占比最高;24.8%和23.9%的同学有投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经历;此外,18.8%的同学反馈有投资股票的经历。交叉分析显示,在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同学中,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占比相对更高,而期货/期权、私募基金投资经历的同学中,非经管专业同学占比略高。
图6 大学生投资经历情况
(七)八成多同学认为薪酬水平不是就业/择业的决定因素
关于未来就业/择业时如何看待薪酬水平,近五分之一(19.8%)的同学反馈将薪酬水平作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另有77.9%的同学反馈会考虑或者会较少考虑薪酬水平;2.3%的同学反馈能力提升后薪酬自然会提高,而完全不会考虑薪酬水平,其中,非经管专业的同学占比略高。
图7 大学生就业/择业时看待薪酬水平的态度
三、关于金融知识
(一)书籍、影视作品和专门课程是大学生获取金融知识的重要来源
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相对简单,书籍或影视作品是大部分大学生获得金融知识的重要来源,占比63.7%。此外,所学专业的专门课程是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同学获得金融知识的来源,而学校开设的公共课/选修课是大部分非金融专业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来源。在此凸显了金融知识进课堂对于提升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另有48.5%的同学反馈通过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等获得金融知识。不同于大部分同学的财富观念来自于家庭,就金融知识而言,仅有30.3%的同学反馈来自父母或家庭成员。
图8 大学生金融知识来源
(二)一半以上同学反馈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
关于金融知识,仅有5.6%的同学反馈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另有40.7%的同学反馈有部分了解。了解个别金融知识或几乎不了解金融知识的同学占比为53.7%,超过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遍认可金融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的同时,大学生群体相对缺乏金融知识的现状。这凸显了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必要行和紧迫性。
(三)六成以上大学生希望了解个人财富管理和金融产品等知识
根据问卷,个人财富管理计划相关知识是大学生反馈的最希望了解的内容。此外,金融产品相关知识和财务报表知识也是同学希望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45.9%的同学希望了解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方式和技巧,而只有40%的同学想了解金融投资损害的救济方式或渠道。
(四)近七成同学希望通过相关课程或讲座了解金融知识
基于金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68.2%的同学反馈希望通过学校独立开设或联合金融机构等单位开设的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以了解金融知识,占比最高。此外,46.9%反馈希望通过现场走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基金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等活动了解金融知识;45.4%和34.9%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短视频和微信长图文获得相关知识。交叉分析显示,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有七成以上希望通过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获得相关知识;超过一半的同学希望通过现场走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活动了解。其他专业的同学中,除开设课程或讲座,45.5%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大学生群体中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的渠道倾向。
图9 大学生希望获取金融知识的方式
(五)各有三成以上同学反馈建议在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开展金融素养教育
关于开始开展金融素养教育的时间,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反馈。分别有31.5%和37.6%的同学反馈建议在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开展相关教育,仅有2.3%的同学反馈无需在学生阶段开展。
(六)近八成学生认可适当投资的理念
反馈中,有78.8%的同学认同适当投资的重要意义。此外,有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在投资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58.7%的同学认为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
(七)近七成同学了解相关投资宣传和网络贷款的风险
近年,通过各类宣传,各有近七成的同学对以低门槛、周期短、收益高和风险低为噱头的投资宣传和网络贷款的风险有所了解。此外,大学生对以虚拟币、区块链等金融创新概念为噱头的金融活动和入群付费后就能得到网红专家荐股信息的宣传也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占比分别为57.4%和50.3%。另一方面,七成多同学反馈希望了解关于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各有65.2%和64.7%的同学反馈希望了解识别投资风险和评估投资风险的金融知识。
四、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普遍认同金融素养对个人就业、未来生活和社会生存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八成同学认可金融素养是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另有近四分之三同学认可金融素养关系未来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家庭是大学生财富观念的重要来源。超过七成同学反馈其关于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等财富观念来自于父母等家庭成员,远高于其他。
3、大部分同学保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习惯。基于财富观念,超过七成的同学反馈能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半以上的同学有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
4、近六成同学有投资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总体上,五分之四的同学有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投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59.1%的同学曾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另有24.8%和23.9%的同学投资过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
5、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在高度认可金融素养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仅有5.6%的同学反馈对金融知识有非常全面的了解。40.7%的同学反馈有部分了解,有个别了解和几乎不了解的占比为53.7%。
(二)意见建议
1、持续加大金融知识进校园的宣传和推进力度。问卷显示,大学生整体对于金融素养的重要意义有广泛认同,但同时也面临普遍缺乏金融知识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掌握金融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建议深入贯彻落实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持续加大宣传,增加社会各方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加大金融知识进校园,尤其是进大学校园的力度。
2、构建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体系化框架。境外如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在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方面均形成较为体系化的框架或上升到国家战略或法律层面。建议以提升大学生群体金融素养为突破,实施整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引导,构建国务院指导下、相关部委协同推进,各主体积极参与的阶段性战略规划。
3、持续创新形式,围绕重点群体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建立金融机构与高校共建的模式,在大学校园重点推进金融知识普及课程;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利用媒体,面向父母开展亲子金融知识启蒙宣传;结合大学生就业等需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择业实习等指导,引导大学生掌握金融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不断提升金融素养。
相关阅读
来源:上交所投教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相关投保刊物的作用,交流共享行业投教投保工作特色做法和工作经验,为行业投教投保工作提供支持借鉴,推动加快形成投资者保护共识和工作合力,上交所投资者服务部组织编写了《投资者保护动态》(以下简称《动态》),供大家参考。本期,小编邀请大家阅读第1期《动态》中“专题研究”栏目中的第3篇内容,快来了解一下!
专题研究
调查研究
全国大学生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报告
现代经济生活日益复杂。掌握一定的财经知识和理财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人生观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步入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为全面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情况,为持续推进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优化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金融知识等服务,我们制作专题问卷,就在校大学生基本情况、财富观念、金融知识、风险意识和防范等方面进行调查。问卷通过各会员单位和本所合作高校等渠道投放,截至目前,共回收47478份有效问卷,覆盖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所高校。
一、基本情况
(一)四分之三以上参与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8-22岁
参加此次问卷的在校学生中,有超过四分之三(76.6%)的学生年龄为18-22岁,占比最高;另有15.5%为22-25岁,超过30岁的占比1%。
(二)九成以上为大学本科生/专科生
在学历上,91.25%的问卷由大学本科或专科生填写完成;另外,7.8%为研究生完成,包括6.8%的硕士研究生和1%的博士研究生。
(三)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占比合计超过六成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在本次问卷调查中,60.5%的问卷由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以下简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完成。此外,工学和力学专业的学生各占9.7%和4.5%。
(四)半数以上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为1000-2000元
在可供支配的财产方面,56%的学生反馈,每月为1000-2000元,占比最高;此外,每月生活费用在500-1000元和2000-3000元的学生分别有20.7%和14.6%。另有2.5%的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不足500元。
图1 大学生月度生活费分布
(五)近七成大学生曾通过打工或其他兼职获得收入
大学生的财富观念和金融知识一定程度上与其可支配的财产和获得收入的经历相关。调查中,关于获得收入的方式,有68.1%的学生反馈,曾通过打工或者其他兼职获得收入;部分学生为非脱产在职学习,因此,有14.9%通过工资薪酬等获得收入;通过参与相关研究课题经费或劳务费获得收入的学生占比为13.2%。进一步分析显示,70.07%的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曾有过打工或其他兼职的经历,高于非经管专业学生近5%;另一方面,在曾通过打工或其他兼职获取收入的同学中,有62.27%为经济管理专业。
图2 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收入的经历分布
二、关于财富观念
(一)八成学生认同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问卷显示,80%的同学认为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近四分之三的同学认可金融素养关系未来个人或家庭的生活质量或幸福指数。此外,认可金融素养是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要素和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市场安全和稳定的比例各为71%和61.5%。值得注意的是,在校期间曾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入的同学中,对金融素养在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未来生活质量和作为社会生存发展必备要素等方面重要意义的认同比例均占八成多,且最认可金融素养是现代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相对更认可金融素养各方面的重要意义,占比都超过六成。
图3 大学生对金融素养意义的认可
(二)四分之三以上同学认为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
在认可金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超过半数(51.9%)的同学认同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才能更好工作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于财富的渴望,其中,经济管理专业同学占比超过六成;有八成以上同学曾有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入的相关经历。二是大学生普遍(76.4%)认为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其中,无通过相关方式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认可比例高于有相关经历同学6.2%;在曾有相关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中,四分之三以上认可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三是66.8%的同学认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无相关获得收入经历的同学对此的认可比例高于有相关收入经历同学5.9%。
图4 大学生关于财富的看法
此外,月度生活费不足500元的同学相对更认同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才是成功的标志;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同学生相对更认可拥有大量个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和更能得到社会尊重。在这两项排名居前7位的分别是贵州、海南、内蒙古、广西、黑龙江、新疆和宁夏的高校学生。
(三)家庭成员是大学生财富观念的主要来源
随着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金融素养在近年为各方关注。关于财富观念,72.95%的同学反馈来源于父母等家庭成员,占比最高。此外,学校老师、同学或朋友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群,对其财富观念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占比分别为44.5%和43.6%。在信息传媒方面,报刊或书籍、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以及短视频、两微等新媒体都是大学生获取财富相关看法的重要来源,占比各为44.4%、41.4%和33.8%。另有近四成(39.5%)的同学反馈其对财富的看法来自于全职或兼职的工作实践。
图5 大学生财富观念的来源分布
(四)七成以上同学认为应保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习惯
在消费习惯上,73.7%的同学反馈,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半以上的同学有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记账的习惯;月度生活费不足500元的同学中,51.3%的会制定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由于缺乏充足的收入来源,39%的同学在消费时会把价格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此外,有9.9%的同学会经常使用信用卡消费,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此倾向更明显。另一方面,在有制定支出计划、记账、量入为出等消费习惯的同学中,经济管理专业同学占比均超过六成,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同学。
(五)超过七成的同学有储蓄习惯
73%的同学反馈会定期或者根据支出计划将剩余生活费用或者其他收入余额储蓄。另有21.5%的同学反馈,由于无结余资金而不储蓄。5.6%的同学因不愿在消费时受节制而不储蓄。
(六)近六成同学有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
根据问卷,五分之四的同学反馈曾有相关投资经历。其中,59.1%的同学反馈有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占比最高;24.8%和23.9%的同学有投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的经历;此外,18.8%的同学反馈有投资股票的经历。交叉分析显示,在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同学中,经济管理专业的同学占比相对更高,而期货/期权、私募基金投资经历的同学中,非经管专业同学占比略高。
图6 大学生投资经历情况
(七)八成多同学认为薪酬水平不是就业/择业的决定因素
关于未来就业/择业时如何看待薪酬水平,近五分之一(19.8%)的同学反馈将薪酬水平作为择业首要考虑因素。另有77.9%的同学反馈会考虑或者会较少考虑薪酬水平;2.3%的同学反馈能力提升后薪酬自然会提高,而完全不会考虑薪酬水平,其中,非经管专业的同学占比略高。
图7 大学生就业/择业时看待薪酬水平的态度
三、关于金融知识
(一)书籍、影视作品和专门课程是大学生获取金融知识的重要来源
由于生活环境和经历相对简单,书籍或影视作品是大部分大学生获得金融知识的重要来源,占比63.7%。此外,所学专业的专门课程是大部分经济管理专业同学获得金融知识的来源,而学校开设的公共课/选修课是大部分非金融专业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来源。在此凸显了金融知识进课堂对于提升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另有48.5%的同学反馈通过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等获得金融知识。不同于大部分同学的财富观念来自于家庭,就金融知识而言,仅有30.3%的同学反馈来自父母或家庭成员。
图8 大学生金融知识来源
(二)一半以上同学反馈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
关于金融知识,仅有5.6%的同学反馈有非常全面的了解,另有40.7%的同学反馈有部分了解。了解个别金融知识或几乎不了解金融知识的同学占比为53.7%,超过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遍认可金融素养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的同时,大学生群体相对缺乏金融知识的现状。这凸显了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必要行和紧迫性。
(三)六成以上大学生希望了解个人财富管理和金融产品等知识
根据问卷,个人财富管理计划相关知识是大学生反馈的最希望了解的内容。此外,金融产品相关知识和财务报表知识也是同学希望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45.9%的同学希望了解识别非法金融活动的方式和技巧,而只有40%的同学想了解金融投资损害的救济方式或渠道。
(四)近七成同学希望通过相关课程或讲座了解金融知识
基于金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68.2%的同学反馈希望通过学校独立开设或联合金融机构等单位开设的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以了解金融知识,占比最高。此外,46.9%反馈希望通过现场走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基金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等活动了解金融知识;45.4%和34.9%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短视频和微信长图文获得相关知识。交叉分析显示,经济管理专业同学有七成以上希望通过学校开设的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获得相关知识;超过一半的同学希望通过现场走进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活动了解。其他专业的同学中,除开设课程或讲座,45.5%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方式获取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大学生群体中获取金融知识方面的渠道倾向。
图9 大学生希望获取金融知识的方式
(五)各有三成以上同学反馈建议在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开展金融素养教育
关于开始开展金融素养教育的时间,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了反馈。分别有31.5%和37.6%的同学反馈建议在高中、大学阶段开始开展相关教育,仅有2.3%的同学反馈无需在学生阶段开展。
(六)近八成学生认可适当投资的理念
反馈中,有78.8%的同学认同适当投资的重要意义。此外,有近七成的同学认为在投资中要时刻保持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风险和收益的关系,58.7%的同学认为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
(七)近七成同学了解相关投资宣传和网络贷款的风险
近年,通过各类宣传,各有近七成的同学对以低门槛、周期短、收益高和风险低为噱头的投资宣传和网络贷款的风险有所了解。此外,大学生对以虚拟币、区块链等金融创新概念为噱头的金融活动和入群付费后就能得到网红专家荐股信息的宣传也具备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占比分别为57.4%和50.3%。另一方面,七成多同学反馈希望了解关于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各有65.2%和64.7%的同学反馈希望了解识别投资风险和评估投资风险的金融知识。
四、结论和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大学生普遍认同金融素养对个人就业、未来生活和社会生存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八成同学认可金融素养是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另有近四分之三同学认可金融素养关系未来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家庭是大学生财富观念的重要来源。超过七成同学反馈其关于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正当获取个人财富、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等财富观念来自于父母等家庭成员,远高于其他。
3、大部分同学保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习惯。基于财富观念,超过七成的同学反馈能够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一半以上的同学有定期的个人支出计划。
4、近六成同学有投资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的经历。总体上,五分之四的同学有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投资经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59.1%的同学曾投资余额宝等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另有24.8%和23.9%的同学投资过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
5、大学生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在高度认可金融素养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仅有5.6%的同学反馈对金融知识有非常全面的了解。40.7%的同学反馈有部分了解,有个别了解和几乎不了解的占比为53.7%。
(二)意见建议
1、持续加大金融知识进校园的宣传和推进力度。问卷显示,大学生整体对于金融素养的重要意义有广泛认同,但同时也面临普遍缺乏金融知识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群体掌握金融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建议深入贯彻落实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持续加大宣传,增加社会各方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加大金融知识进校园,尤其是进大学校园的力度。
2、构建提升国民金融素养的体系化框架。境外如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在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方面均形成较为体系化的框架或上升到国家战略或法律层面。建议以提升大学生群体金融素养为突破,实施整体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引导,构建国务院指导下、相关部委协同推进,各主体积极参与的阶段性战略规划。
3、持续创新形式,围绕重点群体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建立金融机构与高校共建的模式,在大学校园重点推进金融知识普及课程;调动社会资源,广泛利用媒体,面向父母开展亲子金融知识启蒙宣传;结合大学生就业等需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择业实习等指导,引导大学生掌握金融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不断提升金融素养。
相关阅读
来源:上交所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