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初期,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共产党人薄一波等关于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并委托薄一波负责。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新军)在太原成立。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撤到晋南后,为适应战时需要,将山西划分为七个专署,上党地区设三、五两个专署,沁县为三专署,专员薄一波,辖十三县;长治为五专署,专员戎伍胜,辖十二个县,同时分设两个牺盟会中心区。1937年11月初,薄一波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率刚刚组建的山西新军决死队一纵队进入晋东南上党地区,建立和恢复中共各级党组织,发展人民武装,改造各级旧政权,组建抗日群众团体,领导以沁县为中心的16个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4月初,日军重兵九路围攻太行区和太岳区,在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彭德怀的指挥下,八路军和国民党驻太岳部队相互协同作战,粉碎日军围攻。这次反围攻的胜利,改变了晋东南国共政治力量的对比。阎锡山军队节节溃退,牺盟会和决死队在薄一波、戎伍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旧政权进行改造,使晋东南12个县的政权全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入建设和巩固阶段。
1.提出建立边区银行的任务
经历一场战争洗劫,晋东南旧政府土崩瓦解,社会处于混乱状态,生产和市场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倒闭,交易停顿,大部分银行、银号、钱庄、钱铺被战火摧毁,国民党政府配发的法币供应短缺,日伪币不断深入根据地劫掠物资。因为晋东南多产小米,不少群众以小米代替货币,买卖交易、借贷、工资、契约以小米(斗)计价。在这种形势下,根据地迫切需要发展金融,救济和活跃凋敝的经济,保障军需粮饷,对抗伪币侵略。1938年6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在沁县南底水村召开工作会议,朱德、彭德怀、傅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建设根据地问题,并首次提出建立边区银行的任务。
2.创办上党银号
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内的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及其掌握的地方政权——第三、第五行政专员公署根据会议要求,开始积极筹备成立银行。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筹建的银行遂决定命名为“上党银号”。1938年7月底,第三专署根据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的决定,并经阎锡山当局同意,在驻地沁县南沟村成立上党银号。根据地政府开始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金融,摆脱对蒋介石、阎锡山的经济依赖,严防蒋介石、阎锡山利用经济卡住根据地的生存命脉。
上党银号内部机构设有经理、副经理、会计股、发行股等部门,经理由薄一波兼任,副经理侯振亚,部队编制,共有20多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津贴为5元上党票。上党银号正式营业后,很快机构有了新的发展,先后设立三个分号:上党银号辽县(左权)分号、上党银号长治分号、上党银号沁源分号。
3.筹集货币发行准备基金
银号创办之初从阎锡山给抗日部队的经费中拨付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根据地军民自筹:三专署拨财政经费20万元(法币和晋钞)、各县士绅捐出的金银首饰、元宝等银财,各县财政也上交专署财粮科一部分收入,这些钱(包括法币、晋钞和银元)全部存入上党银号共计30多万元作为发行基金。
4.发行上党银号币
筹集到发行基金,上党银号于1938年秋开始发行上党银号,与法币、晋钞、银元相同比价,面额有伍元(两种)、壹元、伍角、贰角伍分、贰角(两种)、壹角。1939年6月前后,上党银号又在沁县桃卜沟村增印了壹分、贰分、伍分3种辅币。到1939年底上党银号结束营业时,发行规模达到200多万元,为冀南银行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5.上党银号币的流通区域
上党银号币发行初期,因其与银元十足兑现,信誉高、面额小、便于交易,在群众中深受欢迎。除面向晋东南三、五两专署所辖地区28个县流通外,上党票还在晋南、晋中大量流通,在冀南地区和太行山以东地区也有使用。流通区域达2万多平方公里,使用人数达300多万。当时,就连驻晋东南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晋绥军也使用上党银号币。
后来根据地惨遭日军多次扫荡加上晋西事变,上党银号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上党银号币流通区域逐渐缩小。1939年夏,日军侵占沁县县城,上党银号先后转移到沁县北马营村、庶记村等地。1940年日军展开秋季大扫荡,沁县分号被迫停办。上党银号总号随领导机关转移到沁县大林区。银号和印刷厂在转战中与日军遭遇,资金蒙受很大损失。
6.上党银号币的购买力变化
上党银号币的购买力受到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形势变化的影响,最初因国共合作的统战形势较好,上党银号币同法币、银元币值比价相同,币值稳定,购买力较强。一角上党银号币可购买鸡蛋十二三个,三角上党银号币可购买猪肉一斤。1938年和1939年,市场物价稳定,上党银号币购买力较强,到1939年底,阎锡山破坏统一战线,发动晋西事变,革命斗争局势更加复杂困难,货币流通停滞,商品贸易中断,1940年上党银号币开始大幅贬值。1939年,小米每斗5角上党银号币,到1940年涨到了42元;盐每斤1角,到1940年涨到了5.6元;肉每斤4角,到1940年涨到了14元,上党银号币购买力大幅锐减,一元上党银号币仅等于法币六七角的币值,上党银号币的流通区域也在不断缩小。
7.上党银号开办的主要业务
上党银号开展了纸币发行、代理金库、兑换、低利借贷、救济失业工人等业务,并与伪币展开复杂的货币斗争。
一是低息贷款。上党银号开办低息借贷,扶植群众生产,促进根据地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同时救济工人。对工商企业贷款利息一般为月息6厘,2个月期限,利息少于当地其它银行的一半。1939年,根据地政府出资开办了不少小规模手工业工厂和合作社,设立地理借贷所,专门贷款给贫苦群众,使他们有营生机会而生存下来。
二是货币兑换。上党银号对晋东南流通的晋钞、法币以及商铺期票通过兑换进行清理整顿,统一推进边币的流通与使用,稳定物价。在兑换中,上党银号允许群众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无限制地兑换法币,以便利和活跃经济。
三是抵制日伪币。为抵制日伪币在根据地套购有限物资以战养战,上党银号通过报纸等宣传渠道,反复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教育,宣传和说明日伪币的阴险意图,保护根据地人民群众利益,以抵制日伪币的形式削弱侵华日军。同时采取一些措施严禁日伪币在根据地流通。
1939年10月,冀南银行成立,发行冀南银行币,上党银号遂宣告结束。1940年8月4日,“冀太联办”召开冀太区军政民各界金融座谈会,贯彻“黎城会议”有关金融政策精神,提出上党银号币的回收问题,1941年2月3日布告重申收回上党银号币。为保护群众利益,1941年8月20日,在武乡、辽县和沁源县的上党银号,以田赋、税收和向冀南银行借款的办法,按七折兑换收回上党银号币,半年后结束。上党银号币总计回收110万元,分别在武乡和辽县(今左权县)军民代表见证下当众焚毁。
上党银号仅存续一年多,为解决极端困境下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击了日伪币,统一根据地货币,刺激了生产和贸易,还为八路军及总部,为地下党活动和来往干部提供很多经费。(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编著)
全面抗战初期,阎锡山迫于形势,接受共产党人薄一波等关于组建山西新军的建议,并委托薄一波负责。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新军)在太原成立。阎锡山的山西省政府撤到晋南后,为适应战时需要,将山西划分为七个专署,上党地区设三、五两个专署,沁县为三专署,专员薄一波,辖十三县;长治为五专署,专员戎伍胜,辖十二个县,同时分设两个牺盟会中心区。1937年11月初,薄一波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率刚刚组建的山西新军决死队一纵队进入晋东南上党地区,建立和恢复中共各级党组织,发展人民武装,改造各级旧政权,组建抗日群众团体,领导以沁县为中心的16个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4月初,日军重兵九路围攻太行区和太岳区,在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彭德怀的指挥下,八路军和国民党驻太岳部队相互协同作战,粉碎日军围攻。这次反围攻的胜利,改变了晋东南国共政治力量的对比。阎锡山军队节节溃退,牺盟会和决死队在薄一波、戎伍胜的领导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旧政权进行改造,使晋东南12个县的政权全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进入建设和巩固阶段。
1.提出建立边区银行的任务
经历一场战争洗劫,晋东南旧政府土崩瓦解,社会处于混乱状态,生产和市场遭到严重破坏,工商业倒闭,交易停顿,大部分银行、银号、钱庄、钱铺被战火摧毁,国民党政府配发的法币供应短缺,日伪币不断深入根据地劫掠物资。因为晋东南多产小米,不少群众以小米代替货币,买卖交易、借贷、工资、契约以小米(斗)计价。在这种形势下,根据地迫切需要发展金融,救济和活跃凋敝的经济,保障军需粮饷,对抗伪币侵略。1938年6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在沁县南底水村召开工作会议,朱德、彭德怀、傅钟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建设根据地问题,并首次提出建立边区银行的任务。
2.创办上党银号
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内的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及其掌握的地方政权——第三、第五行政专员公署根据会议要求,开始积极筹备成立银行。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筹建的银行遂决定命名为“上党银号”。1938年7月底,第三专署根据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的决定,并经阎锡山当局同意,在驻地沁县南沟村成立上党银号。根据地政府开始独立自主地发展经济金融,摆脱对蒋介石、阎锡山的经济依赖,严防蒋介石、阎锡山利用经济卡住根据地的生存命脉。
上党银号内部机构设有经理、副经理、会计股、发行股等部门,经理由薄一波兼任,副经理侯振亚,部队编制,共有20多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津贴为5元上党票。上党银号正式营业后,很快机构有了新的发展,先后设立三个分号:上党银号辽县(左权)分号、上党银号长治分号、上党银号沁源分号。
3.筹集货币发行准备基金
银号创办之初从阎锡山给抗日部队的经费中拨付一部分,另一部分由根据地军民自筹:三专署拨财政经费20万元(法币和晋钞)、各县士绅捐出的金银首饰、元宝等银财,各县财政也上交专署财粮科一部分收入,这些钱(包括法币、晋钞和银元)全部存入上党银号共计30多万元作为发行基金。
4.发行上党银号币
筹集到发行基金,上党银号于1938年秋开始发行上党银号,与法币、晋钞、银元相同比价,面额有伍元(两种)、壹元、伍角、贰角伍分、贰角(两种)、壹角。1939年6月前后,上党银号又在沁县桃卜沟村增印了壹分、贰分、伍分3种辅币。到1939年底上党银号结束营业时,发行规模达到200多万元,为冀南银行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5.上党银号币的流通区域
上党银号币发行初期,因其与银元十足兑现,信誉高、面额小、便于交易,在群众中深受欢迎。除面向晋东南三、五两专署所辖地区28个县流通外,上党票还在晋南、晋中大量流通,在冀南地区和太行山以东地区也有使用。流通区域达2万多平方公里,使用人数达300多万。当时,就连驻晋东南的国民党中央军、川军、晋绥军也使用上党银号币。
后来根据地惨遭日军多次扫荡加上晋西事变,上党银号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上党银号币流通区域逐渐缩小。1939年夏,日军侵占沁县县城,上党银号先后转移到沁县北马营村、庶记村等地。1940年日军展开秋季大扫荡,沁县分号被迫停办。上党银号总号随领导机关转移到沁县大林区。银号和印刷厂在转战中与日军遭遇,资金蒙受很大损失。
6.上党银号币的购买力变化
上党银号币的购买力受到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形势变化的影响,最初因国共合作的统战形势较好,上党银号币同法币、银元币值比价相同,币值稳定,购买力较强。一角上党银号币可购买鸡蛋十二三个,三角上党银号币可购买猪肉一斤。1938年和1939年,市场物价稳定,上党银号币购买力较强,到1939年底,阎锡山破坏统一战线,发动晋西事变,革命斗争局势更加复杂困难,货币流通停滞,商品贸易中断,1940年上党银号币开始大幅贬值。1939年,小米每斗5角上党银号币,到1940年涨到了42元;盐每斤1角,到1940年涨到了5.6元;肉每斤4角,到1940年涨到了14元,上党银号币购买力大幅锐减,一元上党银号币仅等于法币六七角的币值,上党银号币的流通区域也在不断缩小。
7.上党银号开办的主要业务
上党银号开展了纸币发行、代理金库、兑换、低利借贷、救济失业工人等业务,并与伪币展开复杂的货币斗争。
一是低息贷款。上党银号开办低息借贷,扶植群众生产,促进根据地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同时救济工人。对工商企业贷款利息一般为月息6厘,2个月期限,利息少于当地其它银行的一半。1939年,根据地政府出资开办了不少小规模手工业工厂和合作社,设立地理借贷所,专门贷款给贫苦群众,使他们有营生机会而生存下来。
二是货币兑换。上党银号对晋东南流通的晋钞、法币以及商铺期票通过兑换进行清理整顿,统一推进边币的流通与使用,稳定物价。在兑换中,上党银号允许群众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无限制地兑换法币,以便利和活跃经济。
三是抵制日伪币。为抵制日伪币在根据地套购有限物资以战养战,上党银号通过报纸等宣传渠道,反复向群众进行政治宣传教育,宣传和说明日伪币的阴险意图,保护根据地人民群众利益,以抵制日伪币的形式削弱侵华日军。同时采取一些措施严禁日伪币在根据地流通。
1939年10月,冀南银行成立,发行冀南银行币,上党银号遂宣告结束。1940年8月4日,“冀太联办”召开冀太区军政民各界金融座谈会,贯彻“黎城会议”有关金融政策精神,提出上党银号币的回收问题,1941年2月3日布告重申收回上党银号币。为保护群众利益,1941年8月20日,在武乡、辽县和沁源县的上党银号,以田赋、税收和向冀南银行借款的办法,按七折兑换收回上党银号币,半年后结束。上党银号币总计回收110万元,分别在武乡和辽县(今左权县)军民代表见证下当众焚毁。
上党银号仅存续一年多,为解决极端困境下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打击了日伪币,统一根据地货币,刺激了生产和贸易,还为八路军及总部,为地下党活动和来往干部提供很多经费。(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红色金融史编写组编著)